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黔江:扶贫攻坚显成效 山村面貌焕新颜

发表于2014-12-16

人民网重庆12月16日电 茶溪村位于黔江区石家镇正南方,幅员面积12.53平方公里,境内沟壑纵横,山高坡陡,海拨高度650至900米,降水量850毫米,土壤以沙质壤为主,是一个典型的市级贫困村。

全村共辖8个村民小组,456户1503人,其中贫困户51户174人,外出务工514人。2010年,全村社会总产值869.97万元,人均纯收入3900元。广大村民散居在大山脚下,勤耕苦作,依赖唯一的一条简易盘山公路与外界联系,过着安闲而清贫的生活。

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天然优势的贫困村,如何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脱贫致富路呢?近日,记者在村支部书记杨益品的引领下,目睹了茶溪村的崭新面貌,感受了茶溪村人在脱贫致富路上所体现出来的奋斗精神。

抓建设 开辟脱贫之路

2012年,该村开始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,利用财政扶贫、部门帮扶、社会捐助、村民自筹等多方资金筹集渠道,投入资金495万元,先后硬化了村道公路3公里,维修村道公路26公里,新建产业联网路10公里,新建生产生活便道11.6公里,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。

“我们村山多,出门就高岩高坎的。以前一下雨,泥路就满是稀泥巴。如果不抓着路边的树枝或野草,简直是寸步难行。”茶溪村2组村民周秋云说,现在村级公路修好了,连通到家门口的人行便道也修好了,出行非常方便。

在加快交通建设的同时,该村充分利用46处水源新建取水池48口,解决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。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,整治山坪塘2口,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,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。

“以前吃水还要去水井里面挑,现在政府帮我们安装了自来水,水龙头一拧水就来了,既方便又干净。”村民杨昌瑜告诉笔者。

该村以分散供养五保户、低保户、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为主要目标,坚持因地制宜,科学选址设计,实施农村C级危房改造5户,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72户293人,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。

据镇分管扶贫负责人谌志和介绍,茶溪村自启动整村脱贫推进工作以来,围绕“七有四通三解决”验收标准,已实施各类项目22个,累计投入资金1100万元,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50万元,整合部门资金450万元。

兴产业 开启致富之门

为了帮助当地百姓实现增收,村支两委把培植基础产业,发展特色经济作为整村推进的基础工程来抓。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,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集体零星土地复垦。栽植桂花1000亩,高质量建设速丰林1500亩。充分发挥山地优势,新建无公害蔬菜示范片500亩,发展魔芋200亩。

在养殖业上,发展桑园1500亩,努力壮大蚕桑产业。积极宣传引导农户养鸡,推广养鸡大户150户。“两推两保”促进生猪产业发展,巩固养殖大户25户。

“靠养蚕收入家里盖起了两层宽敞的楼房,没有借一分钱外债。今年增加了养蚕量,养了15张蚕,年收入超过两万元,比在外打工挣钱强多了。”6组村民董长均在蚕桑冬管现场高兴地说。

该村整合资金15万元组建扶贫互助社,制定互助社章程,完善管理制度,解决了贫困户借款发展蔬菜、蚕桑等产业急需资金的重大问题。

强筋骨 夯实发展之基

常言道,挖穷根,奔富路,必须有个好支部;帮钱物,给补助,不如建个好支部。的确,一个地方发展好与坏,整村推进成效明不明显,取决于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强不强,思路清不清,目标明不明。

“如果不是杨书记,我家可能现在都还没有吃上自来水,是他来回帮忙跑找师傅……”村民左朝辉这样评价村支部书记杨益品。在各项工程施工过程中,村支两委一班人对工程建设工序、质量、进度进行监督指导,做好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,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。

“我们建立了健全的村级班子工作制度,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,加强民主监督,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。”杨益品告诉笔者。

据镇组织委员介绍,今年来,茶溪村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加快推进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和后进村党组织整顿工作,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不断提高。

促保障 提高服务水平

该村坚持公平、公正、公开原则,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,低保户做到应保尽保。同时,认真倾听帮扶对象意见,掌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,有针对性地为村民出谋划策。

在茶溪村便民服务中心,记者看到,里面设置有会议室、接待室、远程教育室等,并配齐了办公桌椅、电脑、打印机、电视等办公设备。在新建的村卫生室里,屋内干净整洁,药品排列有序,村医杨泽元正在为前来就医的群众看病问诊。

据了解,全村共有1402户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,占应参合人数的95%以上。25户困难户45人吃上了低保,495人参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。

提素质 发挥主体作用

记者在茶溪村农家书屋看到,书架上一本本图书码得是整整齐齐,前来看书借阅的群众络绎不绝,有的在翻阅农技方面的书籍,有的则在翻看生活类杂志。

“书屋里有科学养殖和种植方面的书籍,农忙时我都会抽空到书屋看一看农技方面的书籍,把书上所讲的科学方法用到实际生产中。”村民杨胜发说。

近年来,该村把加强文化知识教育、实用技术培训、村民法制教育、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培养新型农民的一项“洗脑”工程来抓。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,无一例辍学失学适龄学生。未能升学的应届初中或高中毕业生,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达90%以上。借助农家书屋、“雨露计划”、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工程,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2期,培训人次达300余人次。加强村民法制教育,让村民知法、懂法、守法。同时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,提倡科学、文明、健康的生活方式,促进乡风文明。(王嫚 通讯员 武伯容)


上一页|1|
/1页